【优化营商环境】双向评估,三次入川,三年案件终清仓!
“快来看看!法院门口好热闹!”近日,襄城区人民法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喜笑颜开、锣鼓喧天地将一面绣着“人民的好法官,企业的保护神”的锦旗送到了法官手上。
见到执行法官韩冬和任齐耀,申请人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激动不已地说到:“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三年来一直不厌其烦地帮我想办法追回欠款,让我们这家小公司起死回生!”
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起历时三年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最终得到解决的故事。
案情回顾
2021年8月,原告某水稻种植合作社与被告四川某粮食收储站签订《采购合同》,被告向原告采购水稻500余吨,货到后按实际接收数量三日内结清货款,原告因被告未按期支付货款诉至法院,经调解,被告承诺分期支付原告货款共计约50万元,后被告未履行给付义务,原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我们是小企业,利润少,经营压力大,钱款拖欠时间长,对我们的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原告企业负责人面露难色。考虑到该案时间久远,原告公司系小微企业,如果不能帮助其顺利执行到货款,很有可能致使其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走向停工停产的结局,执行法官立即依申请依法冻结了被执行人某粮食收储站和其法定代表人骆某的账号并采取了相关强制措施,但同时发现该被执行企业也还处在生产经营状态,如果冻结其基本账户,极有可能使濒临停产的企业雪上加霜,陷入绝境,更不利于申请执行人债权的实现。
经多方考虑,执行法官按照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制度要求,综合双方当事人生产现状、经营风险、人力投入和《企业涉诉经济影响自评表》填写情况,将该案评定为“黄色等级”。
这是襄城区人民法院在开展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基础上,结合涉企案件办理实际,创新推出的“法院+企业”双向评估分级制度,通过企业自评、法院认定,双向评估对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进行分级,评估结果分为“红、黄、蓝”三等级,根据分级结果做出针对性处置,确保最大限度减少诉讼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黄色等级代表影响较大,为维护双方企业的健康发展,承办法官本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积极组织协商和沟通交流,解除了对被执行企业基本账户的冻结,同时根据企业职工提供的债权线索,对被执行企业基本账户往来明细进行了查询,发现某粮食储备库与被执行企业有业务往来,该粮食储备库认可尚欠被执行企业65万元。发现该线索后,法官第二次赶到四川,向该粮食储备库下达“第三人履行债务通知书”,其未提出异议也未履行,后依法追加该粮食储备库为被执行人,但仅在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当日支付了20万元,剩余约30万元的履行遥遥无期,执行再次陷入僵局。
执行法官本着快速化解危困企业债务、尽快助其兑付权益的理念,再次下定决心,第三次远赴四川,“虽然执行过程一再碰壁,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只有寻找一切机会,帮助申请执行人解决债务负担,企业才有恢复盈利、重焕生机的可能性。”
经过不懈努力,执行法官查询到被执行人名下的房产在数年前曾被无偿划转给某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便立即依申请追加其为被执行人。最终经执行法官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协调和释法明理,本案剩余的30万元执行款得以全部执行到位,原告如愿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真金白银”,也为被告企业争取到了恢复经营的一线生机。
执行一个案件、救活两个企业。至此,该案最终得到圆满解决,两家小微企业均转危为安,得以继续正常生产……
锦旗虽轻,却承载着人们群众对执行干警的由衷感谢;言语无华,却体现了申请人对法院高效有力执行的认可。下一步,襄城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充分考虑、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代价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执行“最优解”;同时在精准服务企业、护航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