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共谋思路 助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
——襄城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法院金融审判工作开展调研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最高人民法院“二号司法建议”落实落地,7月18日上午,襄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熊立华一行对襄城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工作开展调研。襄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文贵元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辖区部分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参加了交流座谈。
襄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敖芬汇报了2022年以来金融案件办理的相关情况、金融法庭队伍建设、金融案件多元解纷工作开展情况等,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金融案件诉源治理等方面,介绍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制度改革、对辖区金融机构发出“襄城法建[2024]1号”司法建议书、探索推动“法院+仲裁+银行”“法院+公证+银行”“金融不良债权预查废机制”等工作举措。
与会代表分别从金融案件诉源治理、完善金融案件多元化解机制、依托科技手段提升案件审理质效、及时兑付胜诉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银行代表: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襄阳分中心总经理 常青:
针对司法建议中提出的问题开展了自查自纠,并将结合建议内容持续完善工作制度,补足管理漏洞,提升信用卡催收管理能力,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建议法院对信用卡纠纷案件采取“诉前保全”措施,促使失联借款人主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
中国农业银行襄阳襄城分行资产处置部经理 李桂君:
针对建议内容,已针对借款人、保证人地址信息开展全面自查摸排。在有抵押的金融借款合同中增设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条款。信用卡透支款项的呆账核销不再硬性要求将司法文书作为核销依据。在催收阶段开展“面对面”沟通,调查还款意愿,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促进信用卡纠纷源头治理。
湖北襄阳农村商业银行合规与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庞小虎:
为加强贷款行为监管,尽量通过非诉途径解决纠纷,襄阳农商行已在全市网点设立2个公证办理点,对信贷类借款合同进行“赋强公证”,签订借款合同要求“面签”“面谈”,并通过公证的方式进行证据固定,将后端纠纷变为前端预防化解,从而减少诉讼发生。将进一步落实司法建议内容,拓宽“赋强公证”的范围,实现金融借款类纠纷的源头预防。
熊立华副主任对襄城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区法院在涉金融纠纷化解、维护金融企业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举措和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区法院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以政治建设引领金融审判工作。二是要完善研判机制,提升审理质效。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在推动金融审判工作方面再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审判机制、便捷办案流程,形成更多金融案件办理的优秀经验,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水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三是注重协同配合,发挥司法建议实效。要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诉调对接体系,充分引导行业协会、社会调解组织积极加入,努力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覆盖。通过研判行业多发、共性问题,主动发出司法建议书,打通司法助企“最后一公里”,为辖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法院力量。
文贵元表示,衷心感谢区人大长期以来对法院工作的关心、支持。本次调研指导既是一次成果检验,也是提升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下一步,襄城区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金融审判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保障辖区金融安全和高质量发展。